健康小贴士

祛湿必看

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时段,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。此时,外界湿气重,人体汗液蒸发不畅,加之贪凉饮冷、长期待在空调房等生活习惯,极易导致湿气在体内积聚。湿气过重,会引发身体困重、四肢酸楚、食欲不振、舌苔厚腻等不适症状,还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、关节炎等疾病。正因如此,“三伏天祛湿” 成为大众关注的养生热点。

从中国传统医药学视角看“湿气”主要包括外湿与内湿。

(1)外湿:如气候潮湿、涉水淋雨、工作或居住之处潮湿等易使自然界的“湿邪”侵袭人体,导致皮肤湿疹、筋骨关节困重甚则疼痛等外湿的表现。

(2)内湿:人体内部脏腑如果出现异常,如脾虚,其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调,水液将停聚而生内湿,表现为食欲减退、胸腹胀满、大便黏滞、舌苔厚腻等症状。

湿具有缠绵难愈的特点许多慢性疾病等都与湿有着密切的联系,如肥胖症人群、冠心病人群、慢性肾脏病人群多有内湿的症状。

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,此时人体毛孔张开,有利于湿气的排出。中医倡导 “春夏养阳”,借助自然界的阳气,通过合理的养生方法,如艾灸、敷贴等,可以更好地激发人体阳气,祛除体内的湿气、寒气等阴邪,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,更好地发挥自身的防御功能。

“祛湿贴”属于中国传统医药学中的外治法范畴,即我们通常讲的穴位敷贴:使用中药在穴位上贴敷的治疗方法。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段,同时也是人体阳气最为充沛之时。此时人体腠理疏松,药物易于渗透皮肤。选取具有辛温散寒、补阳祛湿的中药,对特定穴位产生良性刺激,使“药性”和“穴性”有效结合,往往能获得较好祛湿效果。

考虑到祛湿贴中可能包含的某些中药、助透剂、赋形剂的特殊药性等因素,祛湿贴的选择建议在有中医专业资质的医师指导下,根据个人的体质辨识结果,结合个人情况,进行针对性的选取使用。

(1)一般对于久病、体弱、消瘦、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、孕妇、幼儿、糖尿病患者、血液病患者、恶性肿瘤患者来说都是慎用的。

(2)而对于患有严重的湿疹、荨麻疹等皮肤病,贴敷处皮肤有创伤、溃疡、感染者,对贴敷中药或辅料成分过敏者,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瘢痕体质者,发热及其他疾病处于急性发作期者均属于穴位敷贴的禁忌人群,不建议使用。

(3)使用过程中若出现范围较大、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、水泡、瘙痒现象,应立即停药,及时到医院进行对症处理。

(1)改善工作生活环境:避免久居阴冷、潮湿的环境,内室勤通风;避免淋雨涉水、感受雾露以及长时间水中作业,冒雨或下水作业后应及时换上干燥衣物,并注意保暖;运动汗出后更换衣物,避免湿气被肤表回吸,洗发后及时吹干,避免湿发入睡。

(2)合理调整膳食结构:减少或避免日常不健康、不科学的饮食习惯,例如:偏嗜油腻、寒凉的食物、肥甘厚味之品,选择科学、健康的生活习性,这被视为最主要的健康促进方案之一,是减少“内湿”生成的有效方法。

(3)倡议运动健康促进模式:建议适当减少静态活动类如看电视、坐办公室、打游戏等;建议坚持2-3天/周的肌肉适能运动如仰卧起坐、拉力带、伏地挺身或其他重量训练为主的动作等,每天选择1-3组动作,每组进行8-12次练习;建议坚持3~5天/周的有氧运动类如游泳、骑单车、太极拳等,每天超过20分钟;建议坚持生活形态为主的体能活动类如家务劳动、日常走路、园艺活动等,每天超过30分钟。很简单但很有效,因为出汗是排湿的好方法。

(4)服用祛湿功效的药食同源类食物:如茯苓、山药、莲子肉、白扁豆、薏苡仁、砂仁都是药食同源的祛湿佳品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